| 
				 “坚持党建引领、民主集中、统筹发展,铭记乡村振兴”,这是滔溪镇文溪村“80后”村支部书记陈众喜为自己总结的农村工作“二十字方针”,做为一名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一线排头兵,陈众喜带领文溪村“两委”班子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深化链接分享机制、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示范点,提质优化生态功能、以乡风文明提升为着力点,激活释放基层治理活力,让文溪村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张蓝图绘就产业兴旺 
 “地方要发展,集体产业就是源头活水”,这是在外经商历练多年的陈众喜回乡后的直观感受。地方的特色在哪里?产业发展的路子该怎么走?陈众喜瞅准了村上五千多亩的笋竹林,积极对接全镇的笋竹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底开始,陈众喜先后投资328万元,成立了湖南滔溪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辐射带动村民增收的村级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帮扶机制,创建优质笋竹培育基地825亩。2021年,村级产业已带动群众312户930人,收购鲜竹笋50余万斤,为当地笋农创收50余万元。下一步,陈众喜准备新增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单品加工线4条,实现年加工销售鲜笋200万斤,带动笋农增收400万元的产业发展目标。 
 笋竹产业只是文溪村十年产业发展蓝图的篇章一页。2020年开始,陈众喜带领村支“两委”通过召开各村民小组屋场会,广集民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文溪村的地理环境特点,初步拟定了“三区六园二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计划在十年内建成益星产业示范区、文石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示范区、朱阳生态文化示范区及现代观光农业生态体验教学园、竹笋产业体验园、文石板栗奇石观光体验园、文石农园体验园、朱阳原生态文化园、茶叶及中药材产业体验园,并且有机对接建设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与直播基地,契合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集标准化农业生产、农业体验与农业教学、线上销售为一体的村级产业发展综合体,整合盘活村级产业发展资源。 一“心”建设生态宜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态功能是村级产业发展的基石,人居环境则为生态宜居之基础。对此,陈众喜以“党建引领、村委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为人居环境治理主抓手,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村干部带动党员,党员绑定农户的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将全村26个村民小组农户细分、整合,统一管理各片、各组、各户的环境卫生和各片的基地建设。 
 2021年开始,陈众喜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振“心”志愿者活动,由村支“两委”、党员带头,村里掀起了一股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文溪村文石片区3公里的路边花池、花草、回土及排水沟建设,原本预算资金约30万,村上的党员带头组织义工自觉参与建设265天,实际只用了12.8万。益星片区安良冲水井及排水沟建设,预算资金5万,党员带头组织义工145天,实际开支3500元,建设所用的基建材料绝大部分都由村民自发提供。文溪组的老党员李秋喜带头将家门口的菜园改成了花园,种上了茶花与苜蓿。乡村振“心”、凝心而聚力,文溪村生态环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示范点。 一“风”融合基层治理 乡村美既需要生态宜居的“面子”,也需要乡风文明的“里子”。陈众喜借鉴企业化管理的优点,结合基层网格化管理,将全村548户群众纳入村级“一户一档”管理机制,由村委负责联系村民小组长、小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点对点到位,强化延伸基层治理机制,夯实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文溪村以一村一警、道德档案、村规民约宣传、乡村普法等具体工作为载体,提质全村乡风文明建设,引领全村树立社会主义正能量的道德观,推动基层民主,实行阳光村务,积极处理基层矛盾,将基层矛盾消灭在萌芽,切实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实际成果,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文溪村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信访“三无”、县级文明村与乡村振兴示范村。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我们团结、纯朴、奋发”,作为领头雁的陈众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