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化县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破解乡村振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服务不周问题,不断探索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个完善”增强揽才聚才战略定力。完善领导机制。以推动安化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调整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委人才办,组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明确党委(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四管”职责,构建县委主导、县委组织部主抓、行业单位主管、一办一中心抓落实的组织网络,每年定期研究调度,分解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完善政策体系。针对人才难引难留的乡村振兴“人才荒”问题,党政、卫教、农技、产业人才一起抓,拓展完善“5133”人才引进工程政策,推出“企业人才二十条”,配套出台《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办法》等一揽子政策,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编制使用“五二工程”,建立编制周转池,5年内周转编制2000名,打通人才政策堵点。近五年靶向引进人才4617人,乡村教育、医卫、农学、金融、法学、交通、城建等专业人才得到补充。完善发展平台。搭建人才实践交流载体,支持重点产业柔性引才,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服务站3个,创建省级专家工作站1家、市级专家工作站2家,吸引各级各类专家、教授300余名。刘仲华院士工作站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安化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转化科技成果8个,推广新技术2项,获授专利5个,研制产业标准10项,助力安化黑茶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推进科技专家服务团扎根基层,114名科技特派员联村蹲点助力乡村振兴,连续三年获得省“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荣誉称号。 “三个注重”提升育才用才综合效力。注重交流锻炼。打破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分类建立人才资源库,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严格落实医卫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公务员招录、干部选拔任用基层工作经历条件,分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到“五个一线”经风雨、长筋骨,引导人才流动。近三年,289名县直学校从教人员服务边远农村,66名医卫人才通过本土化培养反哺乡镇,465名党政干部派驻到村,1034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联系人服务一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重专业训练。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单位需求,依托县委党校、高等院校、实训基地等,大力实施人才培育计划,2022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其中乡村振兴相关主题培训班4期,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两大主题培训4156人次。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7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900人。注重基层历练。牢固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蓄势加油。在换届中突出重用基层一线优秀人才,全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2019年至今,通过“四类人员”、“五方面人员”比选乡镇副职42名,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定向招录77名,387名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一线干部人才得到提拔使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既熟悉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又具有农村实践经验的干部占93.7%。 “三个强化”扩大爱才惜才服务张力。强化激励保障。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29名县级领导结对联系服务32名专家,提升各类人才服务保障水平。通过电视台、政府门户网、“安化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推送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及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奋战乡村振兴一线的闯创干好团队、好干部、最美村支书,切实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强化结对帮扶。建立新引进人才“传帮带”制度,用人单位分管领导“一对一”联系帮扶,2022年为135名新考录公务员、87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48名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及77名新补选村(社区)“两委”干部配备“导师”192名。通过人才回访交流座谈会、领导干部约见交谈、走访调研、慰问探望等方式,时刻关注人才思想动态,集中听取各类人才意见建议,按需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强化人文关怀。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成高标准人才公寓,全面落实工资待遇、生活补贴、住房补贴、政治待遇和随迁随调等优惠政策,五年累计发放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935.1万元。定期召开青年座谈会、举办青年联谊会、开展青年人才主题活动,增进青年人才对安归属感,助推经济发展与人才“相生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