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见初心——记退休回乡当村支书的刘海深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09 22:37 信息来源: 安化县 浏览数:
|
6月4日,安化县烟溪镇卧龙村。雨过转晴,一位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行走在油麻冲山坳的农家之间,向乡亲们宣传疫苗接种常识。“刘爹爱看报和新闻联播,是一位新政策、新信息的宣传员。”村党支部书记刘婵妮谈起这位老人,言语间充满敬意。老人就是退休回乡当起致富带头人的刘海深。1931年10月出生的刘海深,家在卧龙村油麻冲。他1951年参加农村土改,1952年7月入党,同年担任乡干部。他在乡镇工作了三十余年,后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农村部副部长等职务。刘海深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虽在领导岗位干了几十年,但老婆肖银梅一直留在农村当农民。1991年,刘海深退休后回到乡下,与老婆肖银梅一起种田作土,又当起了农民。“刘部长,我们推选你出来搞几年村民组长。”1995年底,面对乡亲们的诚挚请求,刘海深二话不说便干起了油麻冲村民组长。油麻冲没有自来水,乡亲们喝水依靠肩挑手提。刘海深多次自费跑县城,找有关部门汇报,请人实地考察,争取资金。随后,与乡亲们一起挑水泥,建拦水坝,修蓄水池,引山泉水,建起3个100立方米的大型蓄水池,组里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卧龙村曾是715矿的矿区,1986年矿区停产撤退,往日繁荣、热闹的山村冷清下来,照明线路老化,需要改造,而资金成为难题。1998年秋,农电整改未纳入国家计划,刘海深找到县移民局,陈述卧龙村支持国家建设的贡献,介绍村里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争取项目资金开展电网改造。电网改造中,为节约开支,刘海深带领乡亲们挖深坑,竖电杆,架通、改造线路2500米,让200多户村民用上了放心电。为方便过党组织生活,2000年,刘海深还申请将组织关系转入了卧龙村。2002年,村支“两委”换届,乡亲们把领头人人选确定为刘海深,想请他出来带领大家改变矿区村面貌。“乡亲们看得起,我就来办点实事。”刘海深上任村支书时这样表态。715矿矿部搬走后,几百亩的住宅区成了一片废墟。2003年6月,刘海深通过走访、考察,决定带领乡亲们把400亩荒山和715矿区改造成梯田。说干就干,为期6个月的改梯造田战打响了,5个工地同时开工,转炮机器轰鸣声不断,抬石头号子响彻山间。刘海深不顾自己年逾古稀,坚持每天和村民一道上山放线砌堤,施工作业。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犯了支气管扩张,工地上三次口吐鲜血,住院两天,第三天他又回到了工地。刘海深的行动感动了村里所有乡亲,全村200多名劳动力奋战200多个日夜,新砌石梯12万米,开出稻田30亩,新改石砌梯土479亩,橘园改梯180亩。土地有了,干什么用?怎么用?刘海深组织村组干部到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以及县内平口镇丛阳村、新坪村等地参观考察。根据本村的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决定在全村大力发展“一业”“一果”,即用水源不足的稻田发展桑蚕业,用整理出来的荒山地发展优质水果种植业。几年时间,卧龙村发展桑园170亩,仅此一项,年产值达20多万元;完成退耕还林329亩,种植优质水果“安化红蜜柑”1260亩,人均拥有水果林1.5亩。卧龙村一改往日的贫瘠,变成“绿叶香满园,红果缀枝头”的安化第二大水果村。2014年,刘海深村支书离任时,已是83岁,当时是全省年龄最大的村支书。刘海深高兴地说:“为家乡父老尽点义务,帮卧龙村村民增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刘海深以无私奉献、退而不休的实际行动,赢到了广大村民的尊敬和爱戴,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彰。如今,年已九旬的刘海深,仍不遗余力地为乡亲办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乡亲们说,刘支书就是这样一个永远闲不住的老人,一个心系乡亲受人尊敬的好人。
|